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4)15-0241-02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要紧的专业基础课,它从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实质需要出发,介绍了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应用。通过学习这门课,学生需要学会常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特征、牌号、作用与功效及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置等常识,并具备初步的机械零件选材及工艺路线剖析的能力。教育部总结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常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常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征。为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本文剖析了该课程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策略。
1、现在《机械工程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不齐,学习兴趣不浓。高职专业的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普通高考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另一类是中专、职高和技校等学校的“三校生”,生源的不同,导致同专业的同一班级中,可能既有高中毕业生,又有“三校生”,文化基础和学习力差异性较大,给教师讲课带来肯定的困难程度[1]。
另外《机械工程材料》这门课,理论性强,定义、专业术语、原理等数目多且抽象,内容看上去枯燥无味,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弱,所以,不少学生学不好甚至不喜欢学习这门课。
2.多媒体教学利弊共存。目前不少学校都已经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的用法克服了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可以非常直观的展示金属的塑性变形、钢的热处置过程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直观性的认识,然而,这种优势存在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病,有的教师在用多媒体过程中,为了便捷,将理论剖析与公式推导等原本需要在黑板上边解说边推理的过程完全放在了幻灯片中,仅靠放映、讲授来完成,这虽然提升了讲课速度,却减少了学生考虑与消化常识的过程,致使学生对学过的公式印象不深、理解不透彻[2]。
3.重理论轻实验。现在,我院的高职课程还是重视理论常识的解说,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质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致使学生学的时候虽然了解,但却不了解怎么样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更谈不上对要点的革新了。即便开设部分实验环节,但实验内容简单,缺少革新性和设计性,而且多是演示性实验,学生不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2、提升教学水平的课程改革策略
1.以兴趣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人类学习最好的导师,它作为一种非智商原因,对人的智商活动和推行其他实践有积极的功能,兴趣能促进学生去考虑、去探索。在课堂上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只要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功夫进行专研,还要使所讲授的内容生动、与实质生活紧密联系,所以需要教师不但要有专业常识,还要积极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常识,将专业常识与学生的成长、择业、就业等融合在一块,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理想的考虑,促进学生考虑,从而主动学习。
比如解说钢的热处置时,可以将课程的内容与现实日常的实例(如汽车减速器中的轴)联系起来,并启发学生探寻更多的应用热处置的实例。
2.合理借助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趋势,《机械工程材料》有不少定义比较抽象,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用幻灯片、电子课件、光盘等多媒体工具,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有机结合,将抽象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更直接地理解课程内容。但更不是所有些课程内容都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的,比如,公式的推导,就需要教师板书,带领学生边解说、边启发、边推导,如此学生才能理解、记忆深刻。同时有的要点还最好使实物教学,比如,轴承、螺钉、铸铁块等,这类零、部件在日常可以细心采集,然后在课堂上讲到某种材料时,可以让学生依据材料的特征,进行现场辨认,成效会更好。每种教学方法都有我们的优势,要依据所讲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同时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也非常重要,在适合的机会,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课程的连续性好,而且形式多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借助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打造互联网虚拟实验室和动态幻灯放映、电子教程等,为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便捷[3]。
3.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伴随社会的进步,企业和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要愈加趋向于多元化、复合化,机械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打专业,一直以来,学院都以学生应具备肯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培养目的,我校的实习基地设施齐全,为学生的实习奠定了基础,学生每学期都有4周的实践课,到实习厂进行钳工、车、铣等加工,但仍需要再进行健全,比如:(1)实习要与教学紧密结合,要合理安排,比如在讲授材料的失效形式时,若布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刀具和机床上每个零部件注意观察,并记录每个零部件的失效形式,学生会将理论与实践非常不错结合,同意常识更快。(2)不只让学生校内实习厂实习,还要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如学习与课程有关的一流的热处置设施与技术,提供学生接触实质钢铁零部件的机会,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革新思维。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一同推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非常大有什么区别,主要表目前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质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常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推行办法为:
第一,依据每个项目(比如钢的正火、退火、淬火、回火等)对学生需要学会的入门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边讲边练,有理论、有实训,按部就班,最后达到项目的教学目的。
第二,依据所讲课班级学生人数的实质状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长负责制进行学习、剖析与讨论,使学生能听了解、看清楚教师的讲授、演练,并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进行实践与练习。
第三,教学的项目不同,应该在不一样的实训室进行,并根据项目课程体系推行教学,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提出项目,使学生认识工作任务、明确学习计划,即完成任务后所达到的能力目的。二是探究学习,对给定任务进行剖析,比如学习高分子材料,采集与高分子材料有关信息,教师引导,师生一同研究,理解学会高分子材料特征、分类及应用有关要点。三是完成工作任务,明确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步骤、操作的具体需要,教师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四是总结与评价,组内及小组间相互检查,并由小组代表陈述操作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对任务完成状况进行剖析、总结、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进行点评,一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
总之,在项目化教学具体实践中,教师成为一名指导者,辅助学生独立考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严格依“项目调查――项目确定――项目推行――评价――展示成就”进行推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了,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与计划。
3、课程进步思路展望
伴随科技的进步及对机械类人才需要的具体化,愈加需要工科学生拥有机械工程材料常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工程及革新意识。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应由传统的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进步为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工程素质、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为后续专业打基础多重目的。
除此之外,在以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研究怎么样将传统机械材料与新材料,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相结合,即引入现代机械材料的定义,培养学生具备老材料新应用的观念。
4、结束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怎么样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内容讲了解,讲完整,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需要大家不断革新,在高职《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教学办法,并和一流的项目化教学法相结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课程教学奠定好基础的同时,达成企业对人才需要的零距离接轨,才能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