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政治经济金融体系变动不居的今天,全球化还可以根据其既定的方法推进下去吗?环顾目前的世界,美国对恐怖主义宣战,阿根廷的金融体系陷入崩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都不断地给大家提出如此的疑问。
一 目前全球化的进程面临停滞的挑战
纵览全球近百年的现代化进步经历,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经济体、与相当数目的进步中国家几乎同时陷入衰退的困境,而且不断有恶化的趋势,这种情况应当说还是首次。
与此相对应,作为全球化象征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也陷入停滞状况:依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统计,全球贸易在1990年以来维持了平均7%的增长率,在2000年的增长率也达到12%,但在2001年全球贸易的增长则基本上陷入停滞;外国直接投资也基本上是停步不前,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3万亿,2001年则不到2000年的一半。
假如说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下滑只不过反映了全球经济周期的波动的话,那样,美国911事件和阿根廷金融危机则使得大家对于全球化的方向表示怀疑。911事件显示,在贸易和投资全球达成一体化的同时,恐怖分子同样可以借助全球化的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调动和运用其资源来从事恐怖活动,使得恐怖活动同样也达成了全球化。至于阿根廷,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直可以说是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榜样:在1990年以来,阿根廷舍弃了贸易限制,对外资开放了资本市场,允许银行进入阿根廷的银行、港口等每个行业;但,在2001年12月,阿根廷在累积了1550亿USD的外债之后没办法偿还,高额外债引发的债务危机飞速衍生为全方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历史上,并不一直所向披靡地向前推进的,在很多特定的状况下,全球化或许会出现停滞,有些时候还可能出现倒退。比如1914年当时正在飞速推进的全球化就为世界性的战争所打断,1930年后全球化也一度为经济大萧条所中断。
在目前的环境下,会不会出现投资和贸易的持续下滑,会不会出现对于市场开放的恢复管制,都直接影响到全球化的进程。
一种可能的预测就是,假如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下对于全球化的有关问题处置失当,全球化就或许会在目前这个敏锐的进步阶段第三陷入停滞的境地。
二 2001年的一系列危机性事件对于全球化的冲击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
反观2001年的主要国际性事件,美国对恐怖分子宣战,或许会通过不一样的途径增大全球化的本钱:保险费上升、港口运输本钱提升、飞行检查更为严格等等。据摩根·斯坦利企业的测算,美国公司2000年的商业保险金额约为1480亿USD,在2002年则或许会达到2100亿USD到2400亿USD之间。同时,世界银行也测算指出,911事件之后,飞行运输的本钱平均约上升15%左右。这类都或许会对全球化形成冲击。
不过,从现在的市场走势看,目前国际市场上对于恐怖事件与阿根廷危机对于全球化的冲击可能有夸大之嫌。在国际贸易中,主要货物的运输是通过海上进行的,飞行本钱对于国际贸易的冲击影响;即便是港口运输本钱上升较为明显的南非,其贸易规模也没见到明显的降低;911事件致使的全球保险费的上升在整个运输本钱中所占的比率也是十分有限的。
同样,911恐怖事件也并没在实质上减慢全球投资的节奏。进一步的剖析可以看出,2001年外国直接投资之所以大幅减少,主如果由于发达国家的兼并回收活动明显趋缓所致,而发达国家兼并回收活动的减缓则部分是由于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价格下滑所致使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即便遭到外部的严峻冲击,流向进步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无明显降低,依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统计,2000年流向进步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2400亿USD,2001年则只是轻微下滑到2250亿USD。
一些个别企业的案例确实显示部分公司在缩短国外投资,比如,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美林银行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就正在撤出日本市场。但,这常常时个别公司基于特定市场环境作出的决策,并没成为一个常见的趋势。联合国近期的一个调查显示,有70%的受调查公司计划在将来的3年内增大国外投资规模和雇员数目。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近期对于美国主要跨国企业的调查显示,有27%的公司计划在新的一年增大对外投资,而在911事件之前这一比率仅仅为17%。
假如将银行贷款、债权发行、外贸股票投资等形式的金筹资产综合起来考察,从统计数据上看进步中国家和区域遭到的影响相当显著。代表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协会(IIF)近期发表的统计报告显示,29个最大的进步中国家和区域的国际资本净流出在2001年达到300亿USD。这个数据看着庞大,但,从结构上这主如果爆发危机的阿根廷和土耳其的资本流出;从历史角度看,在过去四年中,进步中国家吸收的这种热钱性质的国际资本的规模仅仅为190亿USD,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8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已经使得这类国际投机热钱如惊弓之鸟了;事实上,据统计,在1994年到1997年间,进步中国家和区域吸收的这种投机性热钱的规模达到6550亿USD。
有些金融机构强调,少数进步中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可能还会对国际资本市场形成冲击,但,从大体上看,2001年的国际资本市场在历程了各种冲击之后还是基本平稳的,主要进步中国家的股票和汇率稳中有升。事实上,国际金融市场在历程了198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后,对于新兴市场的风险和危机的辨别能力明显提升。198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之所以对国际资本市场形成显著的冲击,主如果由于国际市场对于俄罗斯的违约缺少基本的预警而惊惶失措;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言之已久,国际投资者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将可能爆发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减少了可以同意的水平。国际债券市场也变得更为挑剔,近年来可以进入国际债券市场集资的,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几个风险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区域,风险较高的国家事实上已经非常难通过国际债券市场便捷地筹筹资本。
三 现在的全球化并非全球意义上均衡推进的,而是一种选择性的现象
尽管国际金融市场在2001年成功地抵御了多次危机的冲击,全球化的收益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并非均衡的,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话来讲,“现在的全球一体化只不过一种选择性的现象,有些国家获益,有些国家则没。”
从传统的贸易和投资角度来考察,依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剖析,全球范围内主要有24个国家和区域、覆盖30亿人口左右的地区在全球化中获益,在1990年以来,这类国家的人均GDP增长达到5%,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为2%。与此相对,还有接近20亿人口(主要在非洲和穆斯林国家)部分推荐全球化有哪些好处,这类被叫做是“非全球化国家”(non-globalising countries)近年来的人均GDP年均降低1%左右。
因此,全球化的进程事实上并非真的在全球意义上推进的,世界范围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抛弃在全球化的进程以外,2001年的恐怖事件和金融危机更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类“非全球化国家”的处境。比如,2001年全球经济下滑推进石油和可可等农商品价格的下滑,而这类商品是所谓“非全球化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非全球化国家”中的一些国家比较依靠旅游业,911事件对这类国家的旅游业的冲击加剧了其经济困境。
全球化的推进,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获得巨额的价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进步中国家从全球化中也获得了不少的益处,其经济增长有所改变,人民收入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在事实上扩大了。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进步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率减少为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
另外的统计显示,居住在63个进步中国家的占世界人口60%的人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天天不足2USD。
联合国统计显示,全球仍有一半人口没听过电话,非洲有40%的成年人不可以阅读。在世界著名企业家都富可敌国的时候,非洲国内到今天还有30多个国家没办法解决庞大的外债问题。粗略地测算,世界上最富的3个人,他们的富裕程度加起来,可以等于最穷的47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应当承认,进步中国家从参与全球化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但,在推荐全球化有哪些好处方面,发达国家无疑占据了绝大部分。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拟定方面具备主导权,不可防止地会使其在与处于边缘地位、作为劳动主要拥有者的进步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海量的进步中国家,因为历史是什么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因而在推荐全球化的益处时所得有限,因而大家不能不面对如此一个日益紧急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在进步中国家情况有所改变的同时,世界经济进步不平衡的加剧,发达国家与进步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在渐渐拉大。据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国家的数目十年前是36个,五年前是42个,目前则增至48个。假如考虑到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进步中国家的货币常常遭受冲击而贬值、进而致使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的降低,那样,进步中国家所获得的就更少,据简单测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高达20%-50%的货币名义贬值,就使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倒退了10年。
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不可逆转的大方向,所有些参与国家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从中得益,但,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在获得利益方面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这势必在客观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和进步中国家的进步差距;即便在进步中国家内部,全球化收益的分布也是相当不平衡的。假如这种进步差距不断扩大的话,那样,全球化就可能面临来自部分获益甚少的进步中国家的不稳定的威胁。
在这个格局面前,任何冷静的人都不可以否认,假如全球化只不过主要给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带来了很多益处,它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全球化。撇开911事件中的宗教、政治等方面是什么原因,阿富汗等穆斯林国家没推荐到全球化的收益同样是一个不容忽略、值得深思是什么原因之一。
四 缩小全球化进程中收益分布的紧急不均衡已经引起关注,但实质进展不大
发达国家和进步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差距不断被拉大,已经正在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和进步中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1)进步中国家的市场化改革
进步中国家会积极推进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进步,但对资本市场的开放估计会持更为小心的态度,如此可以降低外部冲击可能致使的冲击。
(2)多哈回合的画饼充饥
目前,世界各国期望在2001年11月份启动的世贸组织多哈回合(Doha round)谈判,给予进步中国家、其中尤其是所谓“非全球化国家”以更多的市场份额。现在的国际贸易框架对于进步中国家的农商品贸易、纺织品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的商品的贸易十分不利,而很多进步中国家的出口在70%以上是依靠于这类商品。因为刚刚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重点在于放松发达国家对于这类商品的限制,因而假如多哈回合获得积极进展,对于大部分进步中国家都会带来积极的促进用途。
同时,多哈回合还试图减少进步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的关税。事实上,进步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的关税,较之进步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的关税要高平均四倍左右。假如可以大大降低进步中国家的关税,就势必可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进一步进步。依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假如多哈回合的谈判可以获得成功,将带动进步中国家约3.2亿人口脱离贫困。
不过,现在看来多哈谈判的进展十分困难,不只美国和欧盟各执一词,美国国会也试图对纺织品和农商品的贸易设置限制性的法案。在反恐怖的战争中,巴基斯坦对于美国的支持不可谓不大,但,到现在为止,连巴基斯坦也并没获得美国给予的纺织品方面的贸易支持,更何况其他的国家。
(3)发达国家的援助有所增长,但增长空间有限
为了降低发达国家和进步中国家的差距,发达国家增大对于进步中国家的援助就看上去尤为必要,英国已经呼吁将原来发达国家每年对于进步中国家的援助规模从500亿USD增加到1000亿USD,已经得到了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不过,对于全球来讲,这依旧是杯水车薪。现在看来,国际性援助要大幅增长的空间并不大,这主如果由于主导性的大国美国在增加国际援助方面闪烁其辞,美国的对外援助现在仅仅占到其GDP的不到0.1%,是所有发达国家里最低的。假如美国不率先采取积极行动,其他发达国家采取大规模援助的空间并不大。
(4)移民政策反而呈现收紧趋势
在贸易和投资以外,增大进步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也是缩小发达国家和进步中国家差距的要紧途径。据哈佛大学一位学者测算,假如允许占发达国家劳动人口3%的进步中国家的劳动力移民到发达国家,每年可以给进步中国家带来2000亿USD的收益,这个收益甚至超越现在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可能带来的收益。但,现在发达国家对于移民采取了相当严格的举措,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对于移民的控制更为严格。从全球人口波动趋势看,将来2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会轻微降低,发达国家则会增加20亿人口,人口的分布将会更不平衡。
(5)发达国家对于进步中国家采育全球化收益推荐所可能致使的结构调整举步不前
进步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利益推荐,势必会促进发达国家的结构调整。这类特定产业的政治力量会对进步中国家的角逐进行抵制,他们觉得进步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对发达国家的工人构成了角逐;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对全球化人士建议要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更多地提升劳工和社会标准,事实上无非是找一个借口来抵制来自进步中国家的便宜劳动力的冲击,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全世界的没钱人不是这类反全球化论者所关注的、为跨国公司工作或在现代化出口行业工作的中产阶级,而只是能保持温饱的农民或打零工的游民,这类反全球化论者建议的提升主要行业的劳工标准同他们完全不相干。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进步中国家的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经受了相当大的冲击,但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却获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而发达国家的有关产业则由于缺少角逐优势而面临调整。这就势必涉及到部分阶层的利益,尤其是涉及到就业的调整等重大的现实问题。于是,这类阶层会转而成为反对全球化的力量,并且积极促进本国政府打造、强化贸易壁垒。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已经形成了不容忽略的后果。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先生在谈到拆除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问题时说,每年因为发达国家贸易壁垒所增加的贸易本钱,就等于发达国家给进步中国家援助资金数目的两倍。假如这类贸易壁垒还要强化。后果将更为紧急。
(6)国际货币体系显著不利于进步中国家采育全球化的进程
几乎所有些经济学家都承认,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对称的、是倾向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进步中国家的;或者说,迄今为止的国际金融体系是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基础形成的,本身既没反映进步中国家的现实,又不利于进步中国家的进步和防范金融风险。体现这种不平衡的地方不少,如:主要的国际货币都是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达国家通过发行国际货币就能获得很多的铸币税收入,而本来外汇资金短期的进步中国家还需要用宝贵的资源来换取这类国际货币、并且以极低的回报以外汇储备的形式保存起来;在国际范围内发挥支配用途的都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如跨国银行、投资基金等)等,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会加剧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也会加剧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波动。
从发展势头看,目前的这种有益于发达国家的国际货币体系还将延续下去,最近内进步中国家也很难奢望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实质性的益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争论更多的还会是一种学术性的探讨而已,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在市场中是以资本和实力来讲话;进步中国家现代试图期望国际金融组织在全球化进程中重视打造所谓公正适当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使大部分人获益,进而需要国际金融组织公正地代表全球经济进步的根本利益,确立专业准则,恪守政治中立;但,在目前的格局下,这对于国际金融组织显然是一种苛求,由于一些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身就是以最为典型的市场化的方法-股份制的组织形式来打造的,拥有绝大多数股权的发达国家自然占据支配地位。进步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的,只能是呼吁和争取,呼吁“改革的进程不应该完全由发达国家主导,需要由进步中国家参与”,期待发达国家“必须要认真考虑广大进步中国家的呼声。”
因此,尽管目前的全球化进程在2001年遭到的冲击基本上可以承受,但,假如不在一系列国际性政策上对进步中国家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实质性的支持举措,那样,马上推进的全球化依旧还会不是真的意义上的全球化,全球化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进步中国家、与不同进步中国家之间的分配的不均衡现象还会加剧,这对于全球化的继续平稳推进无疑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实威胁。
主要参考文献
巴曙松,《直面反全球化思潮中的迷思与难点》,载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邢毓静,《目前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变迁与中海外资流入趋势》,载《中海外汇管理》2002年第一期。
The Ecomomist, February 2nd-8th 2002, Is globalisation at risk?